|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回應楊傑銘〈我們要更光明磊落的論戰〉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pektiong 12 years, 10 months ago

回應楊傑銘〈我們要更光明磊落的論戰〉

by 林淇瀁 on Wednesday, June 1, 2011 at 12:50am

 

黃蔣有關台灣語文教育衝突事件爆發以來,主流媒體每日以極大篇幅報導兩造之間的種種紛爭,但也因為媒體長久以來擅長處理政治紛爭、八卦議題,連帶地讓這個本來可望激發台灣社會思考語文教育走向的公共議題,逐漸傾斜,而朝向炒作政治化、八卦化的方向發展。尤其部分以政治思維辦報的媒體,更是連篇累牘,日日出以社論,將此一衝突事件導向統獨意識形態、族群矛盾、藍綠政權之爭,而不及於台灣各弱勢族群本來應受保障的語文教育權利,更是令人憂心。

 

台文學界在這場還稱不上是論戰的狂潮之中,顯然處於相當尷尬、為難的位置,除了已經提出觀點的部分學者、作家之外,絕大多數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者都保持沉默、靜觀的態度;本來應該勇於提出看法的新生代研究生,絕大多數居然也默爾不語。

 

這是很奇怪的現象。在這場衝突之後,我們的台文學界哪裡去了?我們在學院內部討論台灣文學問題、語言文化問題時,那些滔滔雄辯、氣勢昂然的論述哪裡去了?學院知識分子的理論論述、社會實踐,截至目前來看,與學院外部媒體之上的沸沸揚揚相較,相對荏弱無力。這比起媒體的扭曲,顯然更令關心台灣文學前景的人擔心。

 

今晚在臉書上讀到青年學者楊傑銘發表的〈我們要更光明磊落的論戰〉*,這篇文章把關注的視角拉回黃蔣衝突事件的核心議題,也就是台語文運動的思維上,期望一場真正的論戰,光明磊落的論戰,能為台灣文學的發展產生啟發性、有影響力的動力。楊傑銘這樣說:

 

激情過後總該回歸正常,回到正常的學術討論後,就該讓思想轉化為文字,以理說服別人。這既非政治性的操作,更不是謾罵性的語言,爭取支持就該用文明說服別人。如同豆腐魚所述,我們都很期待黃、蔣兩位能攜手共同要求政府應為台灣多元文化教育近一份心力,而不是增加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內容、上課時數,而不是灑大錢拼台灣的大學拼世界百大,而不是讓政客在選舉時賣弄幾句不同族群的語言騙選票。

 

我讀他寫的這一段,相當感動。「讓思想化為文字,以理說服別人」,這不就是台灣文學研究者、台灣語文推動者應該發揮的論述功能嗎?我很高興看到這位新生代學者對於當前台文領域面臨的挑戰,能提出這樣的觀點,希望透過嚴謹的論述將被媒體扭曲、社會誤解的黃蔣衝突,拉回台語文運動的探討,以有助於台灣文學論述的社會實踐能量。因此,我在他的臉書上留了話:

 

傑銘:很高興看到你這篇論述,這才是我們期待的論述,核心不在黃蔣如何如何,在台灣語文、文化的教育與傳播權,這是跨族群的,不分族群的共同問題。

 

沒多久,楊傑銘給了我回應:

 

TO老師:台灣在1930年代是殖民時代、1970年代是威權時代、2010年代是民主政黨常態輪替的時代,台語在裡面所扮演的角色也將演化,更為複雜、工具化的成為集體意識,甚而是傳播媒介。目前仍在思索如何適切表達我的思考,再向老師請教。

 

1930年代,台灣話文運動興起,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左翼知識份子黃石輝、郭秋生起而提倡使用台灣話寫作,那是一個何等艱困的年代,他們面對的不只是殖民政府已經相當徹底的「國語運動」(日語)以及惡劣的媒體環境,同時也面對同屬被殖民者的部分台灣作家的反對、冷言譏諷或冷眼旁觀──這多像此際發生的黃蔣衝突事件的寫真哪;197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運動又起,1977年的鄉土文學論戰,葉石濤、陳映真兩人以小說家兼論述者,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批鬥、抹黑以及「為匪宣傳」的「叛亂罪」的恐嚇,同時也面對文學同儕的排拒、譏嘲──這不也像黃蔣衝突事件發生之後的氣氛嗎?差別只是昔日「為匪宣傳」的帽子換成了「台獨」標籤。

 

楊傑銘的思考因此具有意義。作為一位知識份子,要在這樣被媒體建構的社會氛圍中,走出來,以更紮實的理論、更自信的態度、更磊落的胸懷,通過論述,在論戰中尋索台灣語文運動,乃至台灣文學發展的新路。跳出框架,提供社會新的思維。楊傑銘是我在中興大學任教時教過的學生,我以他為榮。

 

因此,我隨即回應給他以下的想法:

 

 ‎:) 傑銘:我在閱讀你這篇論述時,想到的是,一個像葛蘭西所說的有機知識份子那樣,在一個年代中如何對他立足的土地和社會具體實踐,作出貢獻?如何在主流狂潮之中冷靜深思,有遠見地堅持並且推動跨越他處身的那個年代的新的願景和理念。論述也許是一條路,論述彰顯知識份子的沉思和遠見,一如殷海光在1950-1960年代扮演的台灣自由主義論述者的角色,葉石濤在1960-1980年代扮演的台灣文學本土論述者的角色──他們不謾罵、不自卑、不氣餒,面對國家機器而無所畏懼,最後終能以一枝筆、一顆心,感動並啟發他們周邊的人,跨越那些壓制以及嘲弄他們的人,為我們這些後來者打開了今天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道路。這是因你的文章引發的感想。

 

我如此寄望於楊傑銘,當然也寄望於當前在台灣文學領域從事研究的新生代學者,拋開黃蔣事件的非核心議題,以所學展開論述與實踐,為21世紀台灣語文與台灣文學的辯證,勇敢地展開磊落的論戰吧!

 

****   楊傑銘〈我們要更光明磊落的論戰〉(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created&&note_id=10150192083411816#!/notes/%E6%A5%8A%E5%82%91%E9%8A%98/%E6%88%91%E5%80%91%E8%A6%81%E6%9B%B4%E5%85%89%E6%98%8E%E7%A3%8A%E8%90%BD%E7%9A%84%E8%AB%96%E6%88%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